“流火八月金风未至,骄阳夏日昔梦将续。”这个夏天,桂子山上8401教室,迎来了160余位2024级返校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物理学公费师范毕业生。
学校和学院精心安排了为期25天的面授学习,时间从7月13日至8月6日。本次集中授课开设了6门公共课导学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英语》、《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同时开设了9门专业课程,分别是:
|
|
|
|
|
|
|
|
|
|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
谢丽及中学物理名师 |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
熊水兵及中学物理名师 |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
熊水兵 |
|
冯秀梅及中学物理名师 |
《中外物理比较研究》 |
冯秀梅 |
除此之外,暑期课程还邀请了包括163am银河网页登录版地址杨纯斌教授,东湖高新教科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陈珂,武汉市教科院正高级教师伏森泉,武汉市建港中学创新实验导师凌宇锋,江汉区物理教研员李维博士等分别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设计、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图为部分授课教师讲课场景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学位论文是同学们在职攻读硕士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让同学们在攻读硕士期间得到全面深入的指导,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外,学院遴选了60余位专业导师和20余位校外兼职导师作为2024级公费师范研究生的导师。面授初期,通过师生互选的方式,为每位学生确定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同学们抓住在校的机会及时与导师取得联系,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论文写作规划以及可行的研究方向。
从工作岗位重返校园,带着对教学实践的感悟与反思,同学们更加珍惜这次深造学习的机会。八月的桂子山,尽管酷暑无情,但25天的课程中,每位授课教师的渊博学识和言传身教,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华师温情,收获颇丰。认为返校学习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还培养了教育研究思维,更树立起了终身学习的坚定信念。物院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卓越物理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在华师精神感召下,每一位物院学子必然会铭记教育之初心,矢志不渝,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积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勇做教育革新的弄潮儿,以身作则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部分同学学习心得:
由于工作安排,我去年暑假无法如期回到华师进行学习,今年终于有这个机会回到熟悉的环境中,觉得一切亲切又熟悉。首先是又见到了教学论的冯老师、黄老师、乔老师和以前不太熟悉的谢老师,现在又能够重新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们对教育研究各个领域的细致讲解,就像回到了本科时期。除了教学论之外,学院还给我们安排了非常实用的论文指导课、信息技术、学科前沿知识和普通物理专项等课程,这些课程对我们在个人能力提高上提供了很多指导。学院还邀请了很多武汉市的教研员和名师来给我们做专题的讲座,这些曾经在一线工作过多年的资深教师和教研员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教学一线的经验,也提供了很多的干货,让我收获满满。
——张小可
再次踏入桂子山,我的身份不再仅是一名学生,亦是一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在这段时间的面授课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也在其中了解到了各位新进教师们教学工作中的喜怒哀乐。课堂上“教师会被AI所取代吗?”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告诉我,做终身学习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做“四有好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做新时代下不被AI取代的创新型、实践型和发展型教师将成为我不懈的追求。
——王建慧
很荣幸能在暑假再次回到华师,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工作后继续进修,提升自己的机会。又见到本科时的室友,静听江水潺潺,桂香夜色中共叙旧情。我印象最深的是熊水兵老师关于相对论的介绍,熊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将时空交织的故事娓娓道来,是我听过的最清晰的相对论讲授;凌老师关于物理实验开发的讲座也让我记忆犹新,在凌老师的指导下,我动手操作了尖端放电演示仪器,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本科阶段在实验室备战比赛的时光。
——李闰月
重回华师,参加面授研究生课程,仿佛是与久违的挚友重逢,那熟悉又略带陌生的校园,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往日的记忆与今日的期待。华师,这片曾经滋养我梦想的沃土,如今再次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我踏上求知的新征程。这次的学习,不仅唤醒了我对华师的深深思念,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试题命制、物理实验创新以及论文写作等多个方面,每一堂课都像是一把开启新世界的钥匙。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上,我见识了技术如何重塑教学模式,从智能辅导系统到个性化学习平台,AI正在以它独有的方式,让教育变得更加高效与个性化。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力量。论文写作的课程,则是学术素养的提升。从文献综述到论点构建,从数据收集到结果分析,每一步都需严谨细致,这不仅是一次写作技能的提升,更是学术研究精神的培养。这次的学习之旅,让我在华师的怀抱中,再次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与学习的乐趣。华师,不仅是我的母校,更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在这里,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的收获都是一次成长的见证。未来,我将带着华师赋予我的知识与智慧,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让教育之光,照亮更多学子的未来。
——雷科建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高韵晴
责编|甘杭川
审校|冯秀梅 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