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紫煜,女,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163am银河网页登录版地址物理学(师范)专业2021届毕业生,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021年8月-2022年7月服务于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担任高一年级物理教师。
无论是青山绿水的灵动,还是土家儿女的热情,都宛若梦中才有的情景。咸丰——这座位于鄂西林海的小城,犹如一场好梦,是一场一年四季都不愿醒来的好梦。
寻梦:其实我是一个“问题老师”
“白老师提问同桌的时候是最紧张的,因为我知道下一个就是我”,刚开学的时候一个学生这样讲。其实,提问是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手段,因为高中课程紧、压力大,高中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我执教的班级是这里基础最薄弱的班,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初上课时甚至需要我来提醒他们如何记笔记,经常有上课睡觉、发呆、不完成作业等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精力集中,我把自己定位成了一个“问题老师”,“问题”总是成为我课堂的核心。我的课总是由问题引入并贯穿整个课堂“为什么电荷之间能产生‘隔山打牛’的力?”“为什么灯泡能够一直亮,而闪电很快消失了?”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快速的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
物理课堂
我也鼓励学生来向我问问题,我的工位逐渐变得“门庭若市”,排队挤满了来问问题的学生,而我发现仅凭我一人之力难以解答所有人的问题,为了提高效率,我在班里实施了“传手”制度,参考排球中的一传二传,我也给班里的同学按成绩划分了传手位置,组内成绩好的“一传”帮助“二传”,“二传”又解决“三传”的问题,而每节课提问“三传”的复习情况,来给小组一些奖惩措施。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讲的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梳理逻辑、发现问题,真正实现了双赢。
传手制度细则
学生是最了解学生的,我也试着让学生站上讲台,做一回老师讲解周考卷的题目,学生们仿佛也受到了我“问题老师”的感染,也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台上的学生讲得激情澎湃,台下的学生因为好奇也听得津津有味、大胆质疑,每周三讲周考卷的晚自习成为了学生最期待的一节课。
在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后,我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学生也对物理更加有兴趣,执教的两个班级的物理成绩逐次进步,实现了对上一层次班级的超越。
学生在讲解题目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曾经有一次,一个学生给我讲他初中作为“问题学生”的经历,我打趣道“其实我也是一个‘问题老师’”。
在物理课上,如果你想了解火车转弯时的圆周运动问题,可以自己动手搭建轨道;对于抽象的电学实验,可以在虚拟实验平台动手操作;在课程任务轻松的时候,学生也可以获得一节《三体》阅读课作为认真学习的奖励,感受科幻带给人的震撼。如果学生因为非常规行为被称为“问题学生”,那我这个非常规老师为什么不是“问题老师”呢?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搭建铁轨
为了更加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我积极参与到家访工作中,对贫困生进行入户走访调研。山路、木房、老人、农田是学生家中留下的最具体的印象。
对贫困生进行家访
这些来自乡里的学生大多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或是离异,或是去世,或是在孩子幼年就不告而别。小周是上课时最活跃的学生之一,他乐观开朗,每次见面都会笑着跟我打招呼,成绩却一直不见起色。听说我们要来家访,他的母亲步行几公里山路迎接我们。我在家访中了解到他的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打工抚养他和上大学的姐姐,尽最大的努力让他到城里上学。谈到未来的规划,他说:“未来想找个好工作,让辛苦半辈子的父亲享福”。另一位学生小新常常因为不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性格孤僻沉默,在一次与她的聊天中我得知,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从小成为留守儿童的她只有哥哥能相互陪伴。“哥哥现在在哪?”“也在外地打工。”“那你以后想干什么?”“出去打工。”我才发觉如果没有乡村教育,这些孩子避免不了的命运就是走上父辈们的路,再在乡里留下他们的孩子“守二代”。而想要突破这种看似必然的现实命运,则需要比城市孩子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汗水。他们背负的巨大压力,让他们的心灵比同龄人成熟又复杂得多。在学期末的表彰大会上,我特意颁给他们 “最具潜力奖”,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我看到他们眼中溢于言表的喜悦。
期末表彰大会
筑梦:大爱浇灌,梦想丛生
“爱在华师”的大爱精神,在我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润物无声地滋养我、培育我。当我从一座山来到另一座山,四年来的经历是我最好的行囊,学校里老师和前辈们的支持给了我“天高任鸟飞”的勇气。
畏难、缺乏主动性是这里的孩子学习最大的问题,为了激发他们的热情,我利用华师教学技术课上的现代化资源,带领孩子们漫游宇宙,对他们说“相比宇宙,人类的存在虽然渺小,但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和想象”。
虚拟天文台看星空
为了走进学生的内心,受大学期间参加过的“教授午餐会”的启发,我在班里开展了“教师午餐会”的活动,“和白老师一起吃饭”成了孩子们努力的目标。午餐会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才发现,他们的内心敏感又丰富。“老师,三体人真的存在吗?”“反物质是什么?”学生们的问题时常让我既惊讶又欣慰。
再回首发现,“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永远在华师人的心中延续,专业课上四年的培养与训练,让我为学生们奉上一堂堂好课,也在教学技能大赛中从容地娓娓道来,夺得桂冠;
公开课现场
讲授教学的老师指导我在教学技能大赛中设计的教案,被引为咸丰一中公开课的教案模板,为学校课程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设计被引用为公开课教案模板
学姐从华师寄来的明信片和给孩子们的周边礼物,使孩子们的梦想发芽,老师们时常的关心与问候,让我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和更强大的力量。
学生收到华师文创
逐梦:这一次,我把世界带进大山
大山里的孩子用相貌镌刻出大山的气息,他们皮肤黝黑,脸庞圆圆的,这是我第一次走进班里时对他们的印象,而学生们也对这个新老师好奇又胆怯。后来,学生一传十十传百地知道了我们华师研支团成员的身份后,就会悄悄在网上搜索浏览我的大学经历。我忽然发现,山路曲折阻挡不了少年们的好奇心,虽然身在大山,他们却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向往。有一次一个学生对我说:“每次在课本上看到好看的图片,真想去那些地方看一看,去华师看一看”。我也在卡片上写下鼓励他的话“去更远的地方,看到更亮的光”。如果暂时不能走出大山,那就把世界带进大山里。我一次次地描绘着大学的生活,给他们看看我去过的地方,走过的路。在物理兴趣班的课程中,我带领学生制作科技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航天、建筑、物理学史等方面的主题汇报,这些看似“没用”的知识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物理的真正内驱力。
制作“太阳能小车”
制作“水火箭”
我也告诉他们:世界太大了,我见过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有更精彩的生活等待你们去探索。在班里,我组织了一场“我和大学的故事”分享会,请到了几位不同背景的学长学姐线上连线为学生们分享他们的大学故事。
“我与大学的故事”分享会现场
在会上,学生们憧憬地聆听分享,积极与学长学姐交流,学生提的问题极富创造力和人文精神,这是我此前没有发现的。在会后,学生们写下《给2024的自己的一封信》,我答应他们会把信件保管好,在两年后高考倒计时100天时寄给他们。
《写给2024的自己的一封信》
每每听到山外的故事,孩子们的眼中总是会闪烁着期待的光,这种眼神是任何一条物理规律、任何一个公式都无法描述的。这让我不仅感动于他们的单纯和真挚,更看到了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力量。当学生看到卫星拍摄下的佑铭体育场、桂中路,看到长江大桥、东湖,向往不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最终在告别时,孩子们满怀渴望地对我许下去武汉看樱花的约定。
学生在来信中许下去武汉看樱花的愿望
厚积而薄发,为了培养学生的广博见闻,我和队友共同策划了“树人讲坛”系列主题宣讲、宪法日宣讲等活动,为学生讲解当下热点或学生们好奇的知识:“七一”讲话、宪法知识、科技发展……
宣讲活动现场
在“强国有我,‘核’你一起”主题树人讲坛上,我结合自身专业,为学生们讲了核能的原理以及我国的核工业发展。活动结束后一个男生找到我问,“老师,可以给我分享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吗,未来我也想研究核物理”。他告诉我,他想像那些科学家一样,用知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科技贡献力量。
树人讲坛宣讲核能知识
活动后与获奖学生合影
传梦:让世界听听来自大山的声音
2021年12月,“咸杨书信寄情思”书信交流活动再次启动,我和队友们帮助来自咸丰一中和疫情期间对口帮扶城市——天津的杨村一中的学生结为了68对笔友,并进行了数次书信交流。从最初的陌生与羞涩,到如今如同老友般的侃侃而谈,700封信件的往来的是700个不同的故事,数十万字的书信承载了学生们沉甸甸的情谊,不知不觉这个活动已持续了一年有余。
“书信交流”学生信件
咸丰一中的向恩祺与杨村一中的王嘉贺就是其中的一对笔友,他们会在信件中讲述最近的经历,叙说双方的心事,给予彼此鼓励和安慰。后来,向恩祺分享了他对书信交流的体会:书信让我们思维得到碰撞,它帮助我们得到相信的信仰。
通信时间久了,孩子们也想知道信那端的小伙伴长什么样,杨村一中校园美吗,为了满足他们的心愿,我们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让两地的孩子会面。见面会上,大家纷纷走到镜头前寻找结对的笔友、亲切对话。
两地学生通过镜头亲切交流
2022年4月,天津疫情告急,随着中小学停学,书信交流也被迫中断。咸丰一中的孩子们对天津疫情十分挂念,为再续2020年疫情危急时天津对恩施的雪中送炭之情,我们录制了《see you again》祝福视频,为天津送去来自一千公里外的祝福。
此外,在天津疫情无法通信的日子里,我们策划了《朋友请听好》电台FM,笔友们通过朗读信件交换情思。作为广播台副台长的向恩祺也积极参加到此次活动中来,他在笔友王嘉贺的信件中读到好友的未来规划和对他“自媒体”梦想的支持;而向恩祺则在信中写到:你是我的眼。我触及不到的高度,你攀登并与我分享。你开阔了我的视野,兴许,这也是我的一个机遇,一个转折点,使我触及到外面的海阔天空……
向恩祺在朗读信件
2022的春节被冬奥会点燃,我们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在冬奥“云”支教活动中,为咸丰一中二百余名学生与来自母校华师的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双方互相讲述家乡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共同关注冬奥赛事,动手制作海报。孩子们兴奋地向志愿者分享着恩施的美食美景,讲述着自己与家人和同学的故事,将美丽恩施的名片带到全国各地。
冬奥“云”支教活动学生海报作品
来自大山的他们可能听惯了山外面的故事,却少有机会讲一讲自己的故事。书信交流、云支教等活动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和同龄人互相倾诉的平台,他们在聆听中点亮梦想,在表达中寻找自我、认识自我,我想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书写梦与远方的可能。
收到学生的信和小礼物
然而梦总会醒,但梦的华彩和梦醒之余的感动久久地在心中萦绕。这一年来,我收获的还有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站上舞台表演;
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参加运动会;
第一次对贫困生家庭进行走访调研;
第一次作为奥赛带队老师奔赴另一座城市;
第一次承托起近百名学生的梦想……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山里的孩子也宛如一颗颗宝贵的种子,只是他们落在了坚硬的土地里。这一年里我们用心耕耘、用爱浇灌,让他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从田野里开出梦想的花朵。
湖北咸丰分队合影
支教的故事从燥热的八月开始,到蝉鸣的七月结束。如果把它写成一本书,那必然是开头细腻质朴,中间激情洋溢,跌宕起伏,结尾又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回忆。
师生合影
而下一年,又将是另外一群带着“心手标”的青年满怀教育扶贫理想和对西部大地的向往来到这里,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