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am银河网页登录版地址(China)官方网站-Unique Platform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方案(2018版)

作者: 时间:2019-03-05 点击数: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0810)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网络运营、技术管理等的科技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2. 熟悉通信与信息行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3. 熟悉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4. 熟练掌握现代通信理论和通信技术,具有信息和通信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调试的能力;

5. 熟悉掌握光信号处理和光通信的理论知识,具有光通信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6. 熟悉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多媒体信息处理、软件工程开发、电磁信号处理和天线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二、研究方向

1.通信与信息系统

1)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

主要开展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多天线技术(MIMO),多载波调制技术(OFDM),信道编码技术(LDPC码、极化码等),文献频谱资源分配和干扰管理,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理论与实现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

2)光电信息技术及应用:

研究光电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器件设计、信号处理及应用,涉及光传输光交换光网络光传感及光电信息处理等。

3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主要研究传感器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射频电路设计与优化技术、车联网系统关键技术等。重点研究传感器节点、网络路由器、网络协调器和物联网网关;研究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ITS)领域中专用短程通信(DSRC)、射频识别(RFID)、智能卡(ICC)读写机及嵌入式POS终端平台核心技术。

 

4)电磁工程及应用:

针对无线通信和探地雷达系统中的电磁波传播和天线,研究电磁波在复杂介质和环境中的传播与散射;基于电磁超介质的新型天线(阵)理论与设计;雷达目标信息处理、成像与反演技术。

5)智能软件与知识服务:该方向主要从事智能教育软件的基础理论和软件开发研究,以及知识的描述、检索、获取、融合、浓缩和可视化等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内容包括:符号演算、自动推理、智能地理信息服务和动态几何,以及知识本体的描述、知识的获取、检索、浓缩、概念图、融合和可视化等技术。

6)信息检索与语言信息处理:该方向通过建立形式化的数学模型分析、处理自然语言,用程序实现分析和处理过程。网络时代,面向海量信息的文本挖掘、信息提取、跨语言信息处理、人机交互等应用需求急速增涨,该方向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7)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该方向主要研究各种新型数字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技术,重点研究各种新型数字媒体和虚拟场景的构造、表现、传播和集成理论、技术,以及面向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虚拟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应用方法和平台。

8)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该方向主要从事网络多媒体信息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内容包括:IPTVP2P等适用于多媒体传输的网络支撑技术、流媒体传输技术、音视频编码和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多媒体信息内容检测和安全防范技术等。

9)知识服务与管理:该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知识服务管理理论与知识服务模式的研究,以及知识服务领域的标准、知识管理以及知识服务系统开发的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涉及知识服务相关标准、大规模知识资源管理、知识发现、面向服务的知识服务系统构建等方向理论与技术,为E-learning等知识服务领域培养专门高级人才。

10)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该方向研究利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以满足人的视觉心理或应用需求的行为,包括图像预处理、数学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压缩、形状表示与描述、图像分割、纹理描述等;同时研究人类感知环境的原理以及如何用计算机来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如生物认证(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安防监控、人机交互等领域。

2.信号与信息处理

1)智能信息处理

主要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等。

2多媒体通信与信息处理

主要从事网络多媒体信息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内容包括:IPTVP2P等适用于多媒体传输的网络支撑技术、流媒体传输技术、音视频编码和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多媒体信息内容检测和安全防范技术等。

3通信信号处理

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多输入多输出时空信号处理技术、智能天线和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信道估计和信号分离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等。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34-38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学术活动两部分,各占2学分。

教学实践必须面对本专业本科学生,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讲授部分本专业课程,也可以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32学时,学生要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六、科学研究

本学科研究生应具有较强文献检索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所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本学科研究生应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技源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或者获得发明专利1项。

七、中期考核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应于第4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详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案,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其中研究背景部分阐述不少于5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30篇。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后,开题报告由本学科、专业的导师组予以评议,选题不当,调研不足的,不予通过,研究生应另行选题、搜集材料并重新开题。此外,研究生应于第4学期末提交的学术报告不少于6篇。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有重要学术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

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成果测试专家组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评估验收, 成果测试专家组由本学科全体教授组成,必要时可以聘请 1-2 名校外专家参加,并实行指导老师回避制。毕业论文成果测试环节主要通过专家组直接测试的方法,重点考察该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论文的工作量和论文的创新性等方面达不到要求的不得参与学位论文答辩。只有在毕业论文测试环节获得“同意论文答辩”结果的同学,方可到学科负责人处签发“论文答辩申请表”,由指导教师安排论文答辩。对于没有通过测试的研究生,可以完善、补充论文内容,再次提出申请。但是,到学校规定的论文答辩截止时间内,还没有通过测试的学生,延期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学基本要求:(1)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2)论文内容应能反映作者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3)表明作者已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应有新的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按照《华中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

九、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入学后一个月内,研究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进入课题研究后,按照正规科研管理模式,定期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同时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锻炼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十、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格式见《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规定和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详情见附件:


华中师范大学163am银河网页登录版地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
XML 地图